名称:2-巯基乙醇
英文名称:2-Mercaptoethanol
分子式:C2H6OS
分子量:78.13 g/mol
标签:硫醇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2-Hydroxyethylmercaptan,BME,Thioethylene glycol,脂肪族含硫化合物
编号系统
60-24-2
MFCD00004890
200-464-6
KL5600000
773648
24897085
物性数据
1. 性状:无色易流动液体。有特臭。纯品在空气中分解缓慢
2. 密度(g/mL,25/4℃):1.1143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未确定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 98.69kPa):157~158
7. 折射率:1.4996
8. 闪点(ºC):73℃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在碱性和盐酸中易于分解。能与水、乙醇、乙醚和苯任意混溶。
毒理学数据
生态学数据
暂无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20.74
2、 摩尔体积(cm3/mol):73.1
3、 等张比容(90.2K):180.3
4、 表面张力(dyne/cm):37.0
5、 极化率(10-24cm3):8.22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2
2.氢键供体数量:2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1.2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0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凝固点<100℃,沸点157-158℃(98.9kPa)稍有分解,58℃(2.4kPa),55℃(1.73kPa),相对密度1.1143(20/4℃),折射率1.4996,闪点73℃。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与苯可以任意比例混溶。粘度(20℃)3.43mPa·s。纯品在空气中分解缓慢,其水溶液在空气中氧化成二硫化物,在碱性和盐酸中易于分解。
2.硫醇类分子由于其中—SH离子的作用,可使皮肤及黏膜中蛋白质变质,使眼结膜及角膜浑浊乃至溶解。此外,一般具有催眠作用,高浓度时能麻痹中枢神经。大部分硫醇能经皮肤吸收,涂抹皮肤上,短时会因刺激而发红,长时接触则会致癌。但随硫醇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毒性递减:C1>C2>C3>C4>C5>C6>C7>C8…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参见正丙硫醇。
贮存方法
本品应密封于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
包装及贮运方式参见正丙硫醇。
合成方法
1.早期采用氯乙醇与硫氢化钠反应制得。环氧乙烷与硫化氢按摩尔比1:3.5配合,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42℃左右反应。所得粗品含量约52%,还含少量硫二甘醇(沸点282℃),较易分离获得2-巯基乙醇。
2. 23克钠溶于400毫升精馏酒精,通入硫化氢使饱和(6小时)。在1小时内同时通入44克环氧乙烷和硫化氢于混合物中,此过程中温度保持低于30℃。放置过夜后,将反应混合物倾入水中,加60毫升冰麟酸以中和溶液,用乙醚萃取。乙醚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干燥,蒸去溶剂,将残余物进行蒸馏 ,得24克沸点 58℃/12mm馏份,经鉴定为β一巯基乙醇。还得到29克沸点147℃/6mm馏份,为硫代二甘醇。
3. 在1升三颈瓶中,将240克结品硫化钠在水浴上熔化,通硫化氢使饱和。加入150克乙醇再通硫化氢以饱和之。保持低于20℃,慢慢加入120克氯乙醇,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放置36小时。通氯化氢直到混合物呈酸性。滤去氯化钠。滤液经减压分馏,得β一巯基乙醇,产率26一30%。
残余物再分馏可得硫代二甘醇。
用途
2.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农药、医药、染料、照相化学品的生产。在橡胶、纺织、塑料、涂料工业中亦可用作助剂。聚合级高纯巯基乙醇可用作氯乙烯、丙烯腈等的调取剂,以及聚合催化剂、聚合物交联剂、固化剂。该品得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可用作丙烯腈、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树脂制食品包装用吹塑容器时的添加剂。
3.从酮制亚乙基硫代缩酮等。
安全信息
UN 2966 6.1/PG 2
有毒 危害环境
S26 S45 S61 S36/S37/S39
R24 R34 R20/22 R51/53
文献
[1]F.N .Woodward,J.Chem.Soc.,1892(1948) [2」R.Rosen,E.E.Reid,J.Am.Chem.Soc.,44,634(1922)
备注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