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2,4,6-三氯苯甲酰氯
英文名称:2,4,6-Trichlorobenzoyl chloride
分子式:C7H2Cl4O
分子量:243.90 g/mol
标签:2,4,6-三氯苯酚氯酯
编号系统
4136-95-2
MFCD00075323
暂无
暂无
2050280
24861329
物性数据
1.密度:1.561g/cm3
2.沸点( oC/6 mmHg):107-108
3.溶解性: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4.3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7.1
7.重原子数量:12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7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暴露在空气中或者在遇到水和酸时发生分解,放出氯化氢。建议在通风橱中操作和干燥体系中使用。
贮存方法
避光,通风干燥处,密封保存。
合成方法
暂无
用途
2,4,6-三氯苯甲酰氯在有机合成中主要被用于促进羧酸和醇之间的高效酯化反应。该试剂的特色反应是促进带有羧酸和醇的底物分子的内酯化反应,生成大环内酯产物。用该试剂发生的内酯化反应也称之为Yamaguchi内酯化反应。
2,4,6-三氯苯甲酰氯酯化反应实际上是一个“一锅煮”的二步反应:首先它在碱的存在下与羧酸生成混酐,然后在与醇发生酯化反应过程中以2,4,6-三氯苯甲酸的形式离去。在生成混酐的步骤中,最常用的碱是三乙基胺;混酐与醇发生的酯化反应必须要在DMAP帮助下才能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三乙基胺和DMAP的用量超过一个当量即可。生成混酐的反应一般在低温下进行,而混酐与醇酯化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但更多是在溶剂的回流温度下进行。二步反应可以在同一种溶剂中进行,但大多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溶剂。THF、苯或者甲苯是最常用的反应溶剂。影响2,4,6-三氯苯甲酰氯促进的内酯化反应的效率主要与底物的结构有关。生成小环内酯的产率一般偏低 (式1)[1,2],与其它缩合试剂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当环增至10个原子以上时,产物的产率明显升高,而且反应条件简单和后处理方便 (式2)[3,4]。选择完全干燥的反应条件,许多酸敏性官能团均不受到影响,例如:硅醚、缩醛、双键、N-Boc等。
虽然羧酸和醇的分子间酯化反应也可以在许多其它缩合试剂的作用下进行,但是由于该试剂促进的大环内酯反应条件简单、后处理方便和选择性好的原因,现在它被用于分子间酯化反应的比例显著增加。一般情况下,分子间酯化反应的产率在90%以上,即使在非常复杂底物的反应中也给出理想的结果 (式3)[5~7]。该试剂在反应中不改变羟基的构型,与Mitsunobu能够转换羟基的构型正好形成互补的关系 (式4,式5)[7~10]。
安全信息
UN 3265 8/PG 2
腐蚀
S26 S27 S28 S45 S36/S37/S39
R34
文献
1. Huck, B. R.; Gellman, S. H. J. Org. Chem., 2005, 70, 3353. 2. Tsukano, C.; Ebine, M.; Sasaki, M. J. Am. Chem. Soc., 2005, 127, 4326. 3. Kumar, P.; Naidu, S. V. J. Org. Chem., 2005, 70, 4207. 4. Cachoux, F.; Isarno, T.; Wartmann, M.; Altmann, K.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7469. 5. Jung, M. E.; Berliner, J. A.; Angst, D.; Yue, D.; Koroniak, L.; Watson, A. D.; Li, R. Org. Lett., 2005, 7, 3933. 6. Nicolaou, K. C.; Zak, M.; Safina, B. S.; Estrada, A. A.; Lee, S. H.; Nevalainen, M.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1176. 7. Wang, P.; Kim, Y.-J.; Navarro-Villalobos, M.; Rohde, B. D.; Gin, D. Y. J. Am. Chem. Soc., 2005, 127, 3256. 8. Sato, K.; Sasaki, M. Org. Lett., 2005, 7, 2441. 9. Kim, W. H.; Jung, J. H.; Sung, L. T.; Lim, S. M.; Lee, E. Org. Lett., 2005, 7, 1085. 10. Lepage, O.; Kattnig, E.; Furstner, A.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5970. 11.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